鬓乱钗横网

骆驼城遗址:一座河西走廊的古城为何与东晋国都同名?

骆驼城遗址:一座河西走廊的古城为何与东晋国都同名?

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城西20公里处的骆驼河西走廊腹地,有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城遗城古城遗址,因为荒废后长期被当地牧人当作骆驼圈,址座走廊所以这座古城被当地人称为骆驼城。河西何东

骆驼城遗址全景

现在的骆驼城内外都是戈壁黄沙,没有一丝生气,晋国但在其周边却属于河西走廊腹地的骆驼绿洲地带,祁连山北麓融化的城遗城雪水汇成一条条河流,滋润着这里的址座走廊土地,良田千顷,河西何东树木成荫,古都同牛羊成群。晋国这里还是骆驼世界著名的玉米育种和制种基地,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城遗城玉米种子均出自这里。

骆驼城(卫星图)

在骆驼城北侧,原本也流淌着一条大河——摆浪河,同样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骆驼城后又向东北弯弯曲曲流了二十多公里后,注入了黑河,是黑河重要的支流之一。可惜的是,由于祁连山冰川融水的减少以及上游修建了摆浪河水库,摆浪河下游现在常年处于干涸状态,已经变成一条季节性河流。

北城(左侧为摆浪河的河床)

“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两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衔泥穿曲巷,白鸥冲雨过横塘。当年画舸中流处,谈笑行兵寄羽觞。”

这是清朝雍正年间史地学者、诗人沈青崖(《重修肃州新志》的编纂者之一)路过张掖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描述的就是当年间骆驼城附近的情景,如同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景画一般。

建康是六朝时期(东晋南北朝)都城南京的称谓,诗人为何又将骆驼城称为古建康呢?

骆驼城的前身是两汉时期的酒泉郡表是县,表是县原址在今张掖市高台县西,是河西走廊中段连接张掖郡和酒泉郡的重要节点。公元180年(东汉灵帝光和三年),表是县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后又发生数十次余震,表是县几乎被夷为平地,地下水喷薄而出,原城址已无法修复,只能选择异地重建。重建的表是县城址就选择在了当时水流充沛的摆浪河南岸,也就是现在的骆驼城所在的位置。

角墩

西晋永嘉之乱后,割据河西的前凉张骏政权为安置关内来投的中原难民,将表是县改为郡治,并以东晋王朝首都“建康”为之命名,借此标榜效忠晋王室来争取北方汉人的支持,后被后凉王吕光沿用。

公元397年(东晋隆安元年),因伯父沮渠罗仇、沮渠曲粥二人被后凉王吕光以护卫不利处死,时任匈奴沮渠部酋长的沮渠蒙逊以为伯父报仇为名起兵反凉。沮渠蒙逊本为后凉建康郡太守段业手下的一员大将,起兵后便拥立段业为大都督、建康公,同时以建康郡为根据地纠集各部族起兵反吕,建元神玺,建都建康,北凉建立。沮渠蒙逊为北凉的实际掌权者,骆驼城也成为北凉政权的发源地。四年后沮渠蒙逊借故杀段业而代之,改元永安,迁都张掖,骆驼城仍置为建康郡,北凉攻占姑臧(武威)后又将国都由张掖迁至姑臧。

沮渠蒙逊为与西凉王李暠征战,于公元405年增筑了建康城。建康郡在历经北凉、北魏、北周两百多年后至隋代被撤销郡置,降为福禄县(今酒泉市)管辖。

唐朝武周时期,大将王孝杰(《神探狄仁杰》中有其故事)在此设置建康军,成为甘州与肃州之间的军事重镇,最多时屯兵五千多人,骆驼城再次兴盛起来。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被吐蕃攻陷,建康城惨遭屠掠,之后建康城便逐渐荒废,最终沦为牧人们晚间的宿营地。因四周均有城墙作为围挡,建康城被当地牧人用作了骆驼圈,曾经风云一时的北凉故都因此得名骆驼城而沿用至今。

城内可遥望到祁连山上的积雪

留存至今的骆驼城遗址面积近31万平方米,整体坐北向南,在城中抬头就可望到南侧祁连山上的积雪。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分为南、北两城,属于标准的南北双城结构,其中南城属于外城,北城属于内城。古城南北总长约700米,东西宽约450米。城墙基宽6米,残高约3-7米,黄土夯筑,夯土层厚10-15cm。

城墙四角均筑有长方形角墩,南城的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并筑有瓮城,北城南垣正中劈门并筑瓮城与南城相通。北城和南城的东西两侧城墙中部均筑有敌楼并与城墙相连,敌楼的作用与马面相同,都是城墙的重要防御性建筑。

西城墙敌楼

西城墙

在南城西南角,内部又沿着西南城墙筑有一座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80米的长方形小城,当地人俗称宫城,但宫城一般不会置于安全系数较低的外城,因此实际用途不明。

西南角的“宫城”

整座古城除了北城的北墙被摆浪河洪水冲毁之外,其他各面的城墙、瓮城、角墩、敌楼均保存完好,是国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唐古代文化遗址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存。

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采集到了大量的汉晋铜铢、唐朝古币及汉魏晋铜印、箭镞等遗物,在城外墓群出土了魏晋画像砖、魏晋帛书、汉晋纪年简牍等文物。根据相关出土文物判断,北城最上面地表为唐代文化层,并根据房屋柱基被火焚烧的遗存推断,骆驼城的废弃可能与一场大火有关,而最有可能的推断就是唐代安史之乱后骆驼城被吐蕃人攻陷放火屠掠,之后便湮没于历史之中。

古井

古井口

在南城偏西侧有一口古井,深约6米,井沿很宽,早已干涸,四周用铁丝网做了防护。这口古井不知道开凿于何年何月,井口周围原本应该有木制井架,但是早已腐烂殆尽,只剩下一口枯井还在日夜守望者这座古城。

最后补充一件沮渠蒙逊的轶事吧。

沮渠蒙逊虽为匈奴人但是却是一个无比虔诚的佛教徒。他统一河西走廊后,便开始在河西各地大兴寺庙,供养高僧译经传法,著名译经家昙无谶也是这个时候被他从敦煌请到了姑臧(凉州)。沮渠蒙逊认为木材建筑的寺院不能永久保持,于是他便命令高僧昙曜等在天梯山开窟造像,天梯山石窟就此诞生,同时也创造了石窟的北凉模式。北魏灭北凉后,将凉州的建造工匠等迁往北魏国都平城(大同),包括昙曜在内的天梯山石窟建造僧人悉数在内,云冈石窟的建造随之拉开帷幕,之后随着北魏南迁至洛阳,龙门石窟也应运而生。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沮渠蒙逊是内地石窟文化的开创者。

昙曜五窟之一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来源:古城观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鬓乱钗横网 » 骆驼城遗址:一座河西走廊的古城为何与东晋国都同名?